有人熬夜看手机,得了干眼症,自称“简直像是慢性绝症”。
谁能想到,这届年轻人对眼睛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,可很多眼镜店却要活不下去了。
曾几何时,眼镜店是吸金王,灯箱亮得比饭店还刺眼。甚至有不少地方,光是靠卖眼镜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,好几栋大楼都要给眼镜店让路。
然而这些年,眼镜店的热越来越小,今年更是像“熄了火”。
不少门店直接一夜倒闭“清仓转让”,还活着的也是冷冷清清,老板躺在椅子上,不少客人进来甚至不是买眼镜而是其他需求:清洗镜片、测光、矫正视力......与其说是眼镜店,更不如说像个万能维修部,十八般武艺都得会。
曾经的吸金宠儿集体走下神坛。而且这种势头,从一线城市的CBD,持续蔓延到县城的步行街。
曾被视为“一本万利”的行业,如今集体深陷窘境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2022年到2025年,经营异常的眼镜店就有6万多家。
这场倒闭潮背后,实则是越来越清醒的消费者,对暴利模式的终极“反击”。
小老板最难一年:
一边赚钱,一边跑路
很多眼镜店老板当年入行时,都对这门生意的赚钱可能性坚信不疑。
毕竟,它到现在依然是个妥妥的刚需生意。
哪怕治疗近视的技术再发达,总会有人买眼镜。毕竟,连身家几千亿的大佬都戴眼镜,就是最有力的说明。
最早眼镜这门生意,从意大利的玻璃作坊传到中国,草莽期很多眼镜店最狠的一招,就是把流程标准化:前店后厂,这也是很多人去配眼镜的统一“流水线”环节。
用户进入门店先测视力,打出验光单,戴上试镜架适应,再挑选镜框,最后等着师傅打磨镜片。
流程复杂,而且加上层层环节严密衔接。在很多人眼里,眼镜店这门生意说白了就俩字:暴利!
在当时,很多人想配眼镜只能去线下店,因为只有试过,才能知道镜腿是否夹头,鼻托是否压鼻梁。再加上很多人对具体的原料成本并不了解,很多店就会靠着“独家概念”制造信息差。比如“进口材料”、“XX技术专研”等,名字相当高大上,越是让人听不懂就越贵。
正是因为消费者没有其他路子,不少眼镜店甚至活成了当地的“垄断”王。博士眼镜、宝岛眼镜等头部品牌用“加盟扩张”疯狂圈地,单在深圳就开出200家门店。
资本看到商机甚至还造出眼镜城,整个几层全是卖眼镜,顾客一进去就被无数销售“围攻”吆喝,好家伙不像去眼镜店,更像是去什么大集市。
含金量有了,价格自然也得上去。
从代工厂进货的品牌墨镜成本仅百元,到了店里售价直接干到2000元,成本占比不足15%,镜框材质就更不用说了,最高的甚至溢价超300%,成了镜框刺客,甚至比镜片还贵。
不仅如此,很多店还会美其名曰:这是“专业服务溢价”。价格越高,说明越专业。
然而随着店越开越多,这个暴利生意却迎来了苦日子。
先是一些行业丑闻爆出。10元成本的镜片翻几百倍卖,用户已经见怪不怪,更狠的是打着专业的旗号卖劣质品。
有媒体暗访眼镜店,发现验光单造假、真假近视不分,甚至随便把镜片在茶缸里“泡一泡”就自制墨镜片。此新闻一出,影响了不少生意,不少门店也纷纷倒闭。
一些玩家为了抢客源,更是直接从刺客变身价格屠夫。社区店打出“配眼镜送太阳镜”,街边店喊出“全场五折”,甚至有人推出“99元配近视镜”,结果消费者发现用劣质镜片和回收镜框以次充好,反而更让人劝退。
一时之间,仿佛一去眼镜店就离不开“被收割”。
眼镜店的“暴利”滤镜,
两年就被击碎
用户的反感当然不是光用嘴说说。让很多小老板傻眼的是,仅仅几年,这个暴利滤镜就碎了。
连巨头的日子都不好过了,2023年某些镜片巨头净利润暴跌42%,关闭15%低效门店。光是眼镜店避雷攻略都是数不胜数。
另一边,老板们也很焦虑。有人哭诉自己辛辛苦苦投了几十万的店,现在不仅没回本,反倒还是亏本买卖,客人也是越来越少。
眼镜店,为何从曾经的小甜甜混成了牛夫人?
首先,是独家王炸被互联网彻底偷家。
过去,眼镜店最骄傲的护城河是:“眼镜得验光,网上干不了”。
他们用验光仪、眼压计筑起专业壁垒,但现在,这条护城河正在变成排水沟。谁也想不到,最后一块暴利遮羞布,也被互联网撕碎了。
这些年,某些电商平台不仅直接推出“镜片+镜框=59元包邮”,价格直接砍到传统店的十分之一;还有的大厂,把“在线验光复核”的专业门槛打到了9.9元。
不仅价格打下来,连流程都省下不少“麻烦”。
曾经用户必须跑到店里的验光环节,如今只需上传医院验光单,或用手机APP完成30秒瞳距测量,就能配到精准眼镜。
这也就意味着,验光的路子彻底变了,从“必须到店”变成“数据传输”。
很多门店曾经引以为傲的“独家私货”优势,也被互联网暴击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线上品牌,靠着直连丹阳镜片厂、深圳镜框厂,直接砍掉中间环节,什么稀缺品类都有,而且同样的产品价格更低,例如蔡司镜片线上售价300元,比线下低一半。
如此大的价格差,谁还会为线下店的房租和导购提成买单?
这也就导致,很多消费者在线下看完试完,转头就跑到网上激情下单。有数据显示,2024年线上眼镜销售额同比增长67%,学生党平价套餐、防蓝光镜成爆款,在实体店眼皮子底下抢蛋糕。
更扎心的是,连“国家队”都来抢生意。
不少专业医院开设视光中心、设立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。很多年轻人跑到医院验光,价格便宜不说,还比眼镜店更准确,也算是对个人小玩家们的降维打击。
靠“信息差”活着的眼镜店,就像被扒了底裤的皇帝无处遁形。
想活下来,只能靠当“老实人”
眼镜店刮起倒闭潮,当然不是人们不需要配眼镜了。
有数据显示,全球近视率持续攀升,尤其在青少年中更为明显,东亚地区青少年近视率已超过80%。只要市场有需求,就不存在不赚钱的说法。
人们反感的从来不是生意本身,如果说高房租、高人力成本是压垮眼镜店的部分原因,那么真正的根源还是出在经营模式的粗放上:商家只顾着赚快钱,却太忽略用户的实际体验和感受。
说到底,倒闭潮冲刷的不是眼镜行业,而是落后于时代的商业模式。
当“信息差暴利”被碾碎,“专业霸权”被瓦解,眼镜店终将回归商业本质——让消费者觉得值,而不是只有自己赚得爽。
在行业大洗牌下,想活下来的眼镜店不能再想赚快钱了,还得往两条路上走,老老实实的做个本分人。
要么,是把“优越感”拉到极致,做人无我有。
消费者越来越反感“信息差”的时代,大路货很难行得通,不少还活着的私人店开始转向“小而美”赛道血拼。
就像一位不久前去线下店配了奥山清行的朋友对刀哥说,他之所以会愿意来实体店买,就是因为他发现在北京,这个小众品牌很少见到,而且只有这家店最便宜,是实打实的国际品牌+大佬同款,实用可靠又有逼格。
同时,这家店还有独特的亮点——可以制作大牌平替,外国的万年龟等镜框,原价动辄上千,这家店可以复刻出类似的工艺设计细节、质量不错,价格也只有正主的1/10,相当适合很多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年轻人。
靠这个路子,这些小店也能闷声赚大钱,不怕电商冲击,还拥有不少忠实客户。
要么,是把体验场景干到年轻人心坎里。
其实线下眼镜店真正的护城河,从来不是什么配镜环节,不是稀缺产品,而是体验,这也是网上永远也抄不走的。
现在的年轻人,需求越来越“苛刻”:买个眼镜,不光是要能看得清,更要戴的好看+保护眼球+性价比够高。
看到这种趋势,很多线上品牌推出“99元季度换”、“护眼款”,甚至在小红书“眼镜穿搭”笔记上,就有超500万条引导审美革命,吸引年轻人的注意。
甚至这些年商场还冒出了新物种叫“眼镜集合店”,不同于一般中规中矩的眼镜店,它们会把镜框做成潮玩,主打一个吸引年轻人打卡,甚至有人在书店里开“轻验光区”,把配镜变成“阅读体验”的一部分。
这些新物种的共同点是:用差异化巧妙避开价格战,比如结合定制刻字、咖啡吧与打卡区,将功能消费升级为体验消费,也吸引了不少顾客。
这种“功能+体验+性价比”的新模式,能不能长红还不好说,但起码不是走传统老一套的“验光+卖货”,被年轻人用脚投票。
说到底,眼镜店的倒闭潮,本质上还是那句话:当信息差被互联网填平,当暴利被透明化碾压,任何行业都逃不过“祛魅-洗牌”的循环。
那些关掉的门店,不是消费需求少了,而是市场在投票:为故弄玄虚的“专业”买单,没必要。
未来的眼镜店,会像网吧、电脑城、医美机构一样,有人为了性价比选择线上,有人为了体验走进线下,但没人会再为“信息不对称”支付一分钱。
越是大众的刚需生意,越应该透明。